那么滁河就是六合的母亲河迢迢绿水,隐隐青山
从历史源头汩汩而来的滁河
浸润着一代代六合人民
濡染着六合的文化之薮滁河好风光↓
苗建鹏 摄
美丽的滁河从六合流过也流淌在莫言笔下的文字里
1991年夏天南京市六合县新集乡滁河大堤决口5米多高的洪峰,咆哮着扑出堤莫言身穿迷彩服乘着冲锋舟与战士劈波斩浪以他最见长的细节描写记录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那篇标题为《一夜风流》的报告文学发表于《解放军报》1991年11月19日的“长征副刊”后,荣获当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金奖。一位评委动情地说,从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家笔下至高无上的人性美。
六合古称棠邑
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就有原始氏族村落
在六合蓬勃发展的历史画卷上
一条大河蜿蜒流淌
她深邃、高远而又充满活力……
滁河自龙池街道头桥进入六合后
曲折东流,一路蜿蜒奔向长江
随着时间的推移
滁河由一湾自然的水道变成
一条安全的“水长廊”
一道优美的城市风光带他们叫建国,家住滁河边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叫耿建国,家住楼子社区,我从小就生活在滁河边。小时候这边是一片河滩,经常闹水患。后来政府加大了投入,把大埂全部加宽,护石坡也建了起来。
我叫杨建国,从小生活在滁河边,说起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城区段,滁河两岸的建设更加漂亮。
我叫达建国,我是1959年1月份出生,也就是建国10周年的年份,我自小就生活在滁河边,六合是一个有故事的古城,滁河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河流,她孕育了璀璨的六合文化。六合过去有四大城门,分别为东、南、西、北门。如今这段保存完整的城墙见证了六合的发展,滁河的变迁。
七十载岁月
滁河在发展
六合在发展
135编辑器
治水 滁河安澜三十年
六合襟江带滁,121公里的滁河干堤贯穿腹部,汛期既要承受滁河上、中游近6600平方公里的来水,又易受江潮顶托,洪涝夹击,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说起滁河水患,不得不提孔家湾。1991年7月11日,原六合县新集乡孔湾滁河大堤决口,5米多高的洪峰咆哮着扑出堤外,保河堤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全部赶来支援,万众齐心、守卫家园。
滁河整治前
六合的水利人一直致力于对滁河水患的治理,老水利人苏金龙终身从事水利工作。完善的水利设施是防汛防旱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有效保障。
随着2017年1月新禹河闸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滁河六合段防洪能力大为提高。
滁河整治后
从1991年至今,滁河安澜已是28年。
变美 春风吹绿滁河岸
一道破旧的防洪墙,墙里是密集的居民区,之间夹着一条窄窄的巷子,墙外是杂树乱藤横越。垃圾成堆,时不时飘来的阵阵恶臭,让河边的老六合人颇有怨言。一定要把滁河环境整治好!2006年,以“生态、人文、活力”之河为目标的滁河整治工程上马。从此,滁河两岸面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规划从河滨一期、二期直至十二期,滁河城区段尽得春风吹、清流绕、绿叶归。
自堤顶至水边共3层平台,留足了市民的休闲亲水空间,两岸新增绿化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亮化夜景不追求亮如白昼,注重因地制宜。每当夜幕降临,放眼望去,滁河两岸璀璨迷人,滁河成了六合市民的公共的“城市客厅”。
眼下,河滨六期古棠公园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这是滁河城区段最后一部分工程,建成后,六合市民推窗即可见水清岸绿,散步一处一景。一条更美的滁河正缓缓流过。
崇文 滁河水润新六合
明城墙的壮观是古棠邑曾经的辉煌,深井泵厂的“大披棚”厂房是旧时六合工业经济的缩影,还有那紫霞街小学的欢歌笑语,旧时河岸边的冶浦归帆。
滁河环境综合整治之初,人文传承的原则当头,浮桥“上了岸”成了“风雨廊桥”。古棠桥、六合大桥各具特色,滁河岸变美了,沿岸地貌有了变化,但滁河人文如水,将永远传承下去。
从河滨一期“滁河石壁”记录千百年来有关六合的古诗文,到河滨七期以古城墙元素为基面打造的30个板块的《棠邑春秋》历史文化墙体雕塑。再到后来的文庙街区,古棠公园,十多年来,滁河环境整治续写了千年棠邑人文新篇章。
不管过去或者将来,滁河就在那里,在六合人生活的这片土地,曾经的滁河,水患灾害,砥砺着六合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后来的滁河,百转蜿蜒,滋润万顷良田孕育棠邑文化。如今的滁河,美丽安澜,是大自然给予六合人民的最好馈赠。
外面的世界虽精彩,
但生命之根永远在故园。
多年来,
我去过塞纳河,到过莱茵河,
走过多瑙河,领略过哈德逊河。
但最令我魂牵梦绕的,
还是那条弯弯的小河。
《故乡的河》李建臣
如果说长江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
那么滁河就是安然娴静的小城故事 |